从5月1日起,《上海城市设摊导则》公布试行,部分路段经市民同意,将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5月30日,北京朝阳区团结湖社区组织了居民“以物易物”的跳蚤市场,让居民体验了一把做地摊主的感觉……地摊文化深入人心,甚至可谓是甚得民意,“地摊达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也许是伦敦Spitalfield Market的感召;也许是各大城市创意市集的席卷;也许是因为“地摊女郎日记”的辛酸史;更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怀念都市中的平民文化……总之,地摊火了! 曾经有人提出,摆地摊是一种城市文化:赛纳河边有一个摆了十几年地摊的老妇人,她不仅出售精致的手工艺品,还帮助一些艺术家代售他们的作品;还有那些把自己打扮成雕塑,用自己身体姿态挣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摊档…… 慢慢地,更多人认识且接受了这种文化。2004年,日本福冈市的九州大学举行了《亚洲摊贩国际研讨会》,其中“重新看待路边和市场的摊贩、恢复街道的活力”成为亚洲各国摊贩研究者的热点话题。今年五月份,上海市政府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更是体现了人性化管理与恢复城市文化特色的意向。 75岁的爱因斯坦在回顾其一生时说过:“如果我能回到从前,而且必须决定怎样谋生,那我不会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学者或老师,我宁愿做个水电工或摆地摊的。”显然,这种自由、热闹并带有草根快乐的地摊情结并非爱因斯坦一人情有独钟,日益风靡的“地摊文化”受到了众多白领人群的青睐。白天,他们穿上笔挺的职业装,忙碌于公司;晚上,他们换上休闲的运动衫,摇身变成街头小摊贩。他们在地摊中创业,在地摊中享受着成长与单纯的快乐。 剪不断的地摊情 小地摊 大学问 上海地摊联盟群的李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周末或业余时间,她就会约上群中的好友,一起去吴江路休闲街摆地摊。第一次的摆摊经历让她至今难忘,晚上七点多才到的他们,已经找不到好位置了,就算不起眼的地方,也会被人家无情地告知“这里已经有人了”。转悠了一大圈,最后她们只能又厚着脸皮,和那些帮别人占位置的“同志”商量,暂时先在这里摆,等人来了他们再挪地方。可想而知,第一天的业绩自然不理想,“但我还是‘开胡’了,晚上十点钟快收摊的时候,赚了三块钱。”回家路上,大家都很少说话,“刚开始时的兴奋与冲劲儿好像一下子被踩在了脚底下。”第二次摆摊,大家吸取了经验,早早的就去占了地方,并且挑选一些有特色的东西来卖。随着夜幕的降临,人流也渐渐多了起来。“群中好友阿龙这次的生意最好,其他人也都卖出去了不少,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摆地摊可是门大学问,从选货、进货到选位置、标价都要亲历亲为,非常锻炼人。以前不善言辞的李小姐,如今甚至可以出本《地摊杀价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演练”,她打算年底时辞掉工作,租个店面,与男友一起专心经营自己的时尚小店。 小地摊 大理想 米奇鳗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台北不来梅工作室”的成员,他的手绘作品是一系列饱含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贴纸。曾有过在台北的诚品书店前摆摊经历的他凭借自己的绘画特长,早已申请到了“街头艺人”身份。随着作品的成熟,米奇鳗的贴纸得到了众多中国台湾年轻人的认可。信心十足的他,决定接受更大的挑战,让自己的创意走出去。从此,创意市集成为了他梦开始的地方。从2005年到现在,米奇鳗参加了超过30次市集,其中包括上海、北京、东京以及台湾省的高雄、台北、台中、台南、桃园、基隆。 米奇鳗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自由,随时捕捉灵感的人,所以不适合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平时他会接些画漫画的工作,贴纸通常是通过创意市集形式售卖,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打入国际市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最近几个香港和澳门的厂商很看重他的作品,正在与他洽谈合作的事,“我的理想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了。” 小地摊 大圈子 随着大家对于地摊文化的认同,地摊联盟QQ群中,志同道合的达人们更是越发引人注目。半年多的时间,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他们中90%是白领,大多是怀着挣点零花钱或为将来开店打基础的目的加入地摊达人行列中,另外也有一些是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都很有思想,卖的东西也很有特色,有的还是自己手工制作的。”QQ群里的“元老”嘉嘉告诉记者,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相聚在地摊网,相聚在城市的夜幕中:“军军妈”有时会在周末带着八岁的儿子出来“见世面、经风雨”,希望儿子体会赚钱的艰辛,属于“玩票”一族;大四学生“voice“只卖自己设计的T恤,她觉得“摆摊儿”就要摆出自己的个性与创意;“小火柴”则是把自己游历各国淘来的东西摆来卖,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各色人群,应有尽有,“也许这就是地摊文化吧。” 又一个夜晚到来了,地摊达人们又开始为自己的达然生活和创业梦想打拼了。也许,他们心中的地摊正像QQ群留言中所说的:“创业可以从地摊开始!地摊只是开始,不是目的!” 品味城市地摊文化 1666年的一场大火,造就了伦敦的Spitalfield Market,从此,历史上最古老的创意市集诞生了。300多年后,这个“跳蚤市场”吸引了包括麦当娜、约翰尼·德普、凯特·摩丝等潮人的大驾光临。 酷爱创意和跳蚤市场的王怡颖写了本书,把国外设计师自创的作品在各种市集上摆出来卖的形式统称为“创意市集”。于是这个在国外大为盛行,在国内却陌生新奇的名词,开始蹒跚走进我们的视野,以同名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大城市。一时之间,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市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迅速融入到城市的文化特色中。 从去年末到今年夏天,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创意市集可谓是遍地开花,手工玩偶、涂鸦潮品、特色版画、DIY音乐专辑……所有你想得出的创意,都能在这里找到。 对于北京创意市集的印象,米奇鳗曾告诉记者,北京人的砍价和语言应用水平真是不可小觑。他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着这样的一段对话:“这是一次性贴纸吗?还挺特别的,多少钱一张?”“十元一张,这都是防水防晒的。”“那买多一点儿能不能便宜?”“那……五张四十块吧。”“那买六张呢?”“六张?五十。”“那还是没便宜啊。这样吧,四十五块。”“五张四十块已经比上海便宜很多了,不能再便宜了。我是坐飞机来参加活动的耶。”“那八张呢?”……米奇鳗无奈地说,买越多越便宜,这样下去要是买到一百张,真要倒贴钱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 在北京人的砍价功夫下,不得不瘪囊而归的米奇鳗,没有像参加上海市集一样,挣回了机票钱,但却收获了许多真诚又幽默的“北京哥们儿”——乔小刀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市集中的摊主,以创作T恤图案、刻版画闻名。“能量超人、百变金刚”是大家对他的普遍认同,刚才在台上还是边弹边唱的创作型歌手,一脸很忧郁、饱含深情的样子,回到摊位后立刻变成了招揽顾客的高手——“通通不用钱!围观不用钱!拍照不用钱!名片也不用钱!现场让你画T恤,画得好的也不用钱!去泰国找人妖合影要花钱,在北京找乔小刀合照不给钱……” 说到创意市集的城市特色,米奇鳗说,北京市集的东西是放在地上的,比较有地摊的感觉;而且买家很理智,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就不考虑价钱因素。上海市集的地点是在繁华商业区的百货商场里,摊位用两个大的纸箱做桌子,有易拉宝之类的东西作为招牌;大多数买家很少顾虑价格,只要喜欢就会买下来。台湾的市集由于兴起的时间长,所以显得相对成熟一些,通常是在露天的景区里举办,方便大家一边浏览风景,一边淘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个创意市集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人们根据主题随性发挥创意,例如在“台客摇滚”里,大家的穿着会很新奇、艳丽,有朋克的感觉;在“简单生活节”里,大家的穿着就会很随兴,强调乐活。至于日本东京的市集,就像国内的展览会一样,摊主有自己的展位,显得比较规范,很有品牌的感觉。 总有一摊儿适合你 伦敦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踏出校门成立自创品牌的第一步,多是自制最酷炫的流行品,然后到Spitalfield Market和Portobello Market跳蚤市场,与追求第一手流行的客人直接接触。当然,优异的设计师很快会被发现,进而成立跨国的品牌专卖店。国外市集为真正的才子们提供翻跃龙门的助力,无数草根儿就此成名。 至于中国的创意市集,azureway说,这些“地摊货”丝毫不显廉价平庸,相反,独特、新鲜、精致、有趣,还相当平易近人;阿wen说,他喜欢在这样的集市上游走,有时看到商场暴利的商品,挂着时尚的标签仍然掩盖不了设计的平庸,甚至恶俗抄袭,这些散发灵感的作品会让人感到弥足珍贵,带着膜拜的心情小心收藏;麦带刀说,创意市集里没有深度,只有态度…… 创意市集在北京的主要组织者疯果网负责人王三石说,在中国,普通人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太少了,而一些学习艺术的人处境也是非常尴尬,往往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甚至会遇到生存问题;还有一些人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比如做商业设计等。疯果网就是想帮助这些有才华的人活得自在点儿,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同时还能得到收入。 “五·一”期间,在海淀公园举办的创意市集中,有喝多了喜力啤酒的“幸福兔”;有心灵手巧的手工刺绣摊主的精美刺绣手绢;有长得灵异古怪的玩偶leek;更有获得视觉设计大奖、把文字做成布偶的“山林猫小”……地摊达人巧思妙想,所有作品绝无二例。除此之外,看客们也是豪不逊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方唱罢,我便登场。王三石说,其实创意市集现场更像是一个聚会,很多人抱着一种参加化妆舞会的心情参与其中: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兔子,很是活跃;有人在屁股后面挂着一条尾巴在集市里跑来跑去;还有人穿着芭比公主的裙子与大家合影……“这些都让我很喜欢,创意市集里有一种让人兴奋的气息,你可以在这里做点出格的事情,因为这里会包容乃至欣赏你的行为。”王三石还告诉记者,他在这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卖”。曾经有个做玩偶的女孩,在摊位上摆了一只布猫,因为怕被人买走,所以标了个自认为很高的价钱——160元,结果被一个人不还价的就买走了,自己又不好反悔,完事后还大哭了一场…… 或许,在某些崇尚名牌人士的眼里,地摊是个不值得一去的地方。但当类似地摊的平民文化和个体艺术越来越少、娱乐扯淡越来越多时,人们突然开始怀念和向往这种街头文化。所以,当“地摊”和“创意”媾合时,时尚一族的挑剔眼球被霸占了,艺术的神经被挑动了起来…… 国外城市的地摊儿文化 Norwich Market——彩虹的雨篷 摊位上的彩虹雨篷是Norwich Market的标志,也是Norwich市的地标。Norwich Marke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撒克逊时代(830年~975年),是英格兰最大最古老的露天市场。尽管市场附近有几家大型现代超市,但是当地人和游客们最爱逛的地方还是这里。 Moss Street Market——热闹的街角 加拿大维多利亚的Moss Street Market是个位于街角的小型集市,它经营着当地艺术品,并安排地区音乐家和艺术家表演,或者组织本地的娱乐游行活动。住在Moss Street的居民自己经营管理着集市,也是主力消费群体。Moss Street Market是当地居民们的主要社交活动场所,每年从5月开市到12月假日义卖会,这里都是人头攒动。 Rose St. Artists’ Market——不为人知的宝地 Rose St. Artists’ Market是向大众展示现代艺术作品的集市。墨尔本《The Age》杂志将Rose St. Artists’ Market评为“墨尔本市100个不为人知的宝地”之一。这里更主要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并不富裕的艺术家们销售和展示作品。 Street Market——淘你所爱 Street Market的创建者是爱尔兰人John Higson。最初,他是想为设计师和艺术家寻找一个交流见面的好地方,而伦敦的Camden Lock Market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举办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Street Market。在2004年开市的头两天里,Street Market就创下了6万人次的访问量。人们喜欢来这里淘换各种设计品、艺术品、服装饰品或者家居用品。 Ma练摊well Street Market——城市的地标 有100多年历史的Ma练摊well Street Market早已成为芝加哥城市特征之一。旅游者可以来这里寻找新奇古怪的东西,充分体验芝加哥城市的性格魅力。除了热闹的集市,这里更是蓝调音乐爱好者的天堂。芝加哥蓝调音乐家以出身Ma练摊well Street Market为荣,因为这里有正宗的live blues。(张晨) |
欢迎光临 爱摆中国 (https://aibai12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