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摆中国
标题:
温州这个农村姑娘在厦门摆地摊,现在她是亿万富姐……
[打印本页]
作者:
劲草
时间:
2017-1-11 17:38
标题:
温州这个农村姑娘在厦门摆地摊,现在她是亿万富姐……
19岁那年,初涉人生的她,为了让父母免于上山砍柴、下地插秧种地的辛苦。她和姐姐离开泰顺老家只身闯荡厦门,在毫无根基的他乡,凭着温州人特有的坚韧和敏锐,从摆地摊开始,一路积攒数百万的人生第一桶金。
泰顺大山走出的亿万身家女老板
林小东,商业地产传奇人物
19岁那年,初涉人生的她,为了让父母免于上山砍柴、下地插秧种地的辛苦。她和姐姐离开泰顺老家只身闯荡厦门,在毫无根基的他乡,凭着温州人特有的坚韧和敏锐,从摆地摊开始,一路积攒数百万的人生第一桶金。
1997年,带着百万元的资金回乡创业,几经波折,她毅然决定去陌生的城市——合肥开始人生第二次闯荡。一路艰辛创业路,辛苦几人知,林小东终于找到了开启财富之门的潘多拉魔盒——商业地产。2006年的巢湖恒生阳光城、2008年的定远阳光商业广场……一个又一个商业项目接踵而来。使她从一个卖服装的小姑娘成长为企业领头人,同时造就了一个商业地产的传奇人物。
人物名片:林小东
林小冬,现任安徽林氏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宏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太顺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太顺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合肥金鸿企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天宝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银宝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黑发如瀑,白肤如玉,她既是江南小镇里走出来的温婉女人,也是在商界里开创传奇的铿锵玫瑰,她从摆地摊做起,贩过鞋、卖过衣,有着温州商人天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亏本、失败、从头再来,她的身上散发着无比坚韧的气质;买商铺、投身商业地产,生产农特产品,她的每一次转型都证明了她的慧眼独具。
林小东语录
我会花100%的精力去尽量不要对不起别人,但是同时我很对不起我自己的,太忙了,我真的很对不起我自己。
我不怕我自己挣不到钱,但是我就怕我没有时间去挣钱。
从2013年到2014年,我觉得这几年企业一旦跨过来啊就是强者。
未来的10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农业、做生态、做旅游和做文化,因为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它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说企业家只为财富而去生存,你没有带上责任两个字的话,那么一旦任何危机来的时候就顶不住。
林氏集团是一家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投资集团公司。主要涉及的行业有房地产(投资、开发、置业、旅游、重组、收购、代理)、金融管理、生态农业、商业贸易、文化传媒、网络科技。集团历经十余载发展,已经在浙江、安徽等地成功开发、运作了数十个大型商业及住宅综合性地产项目,总面积超过数百万平方米。
艰辛创业路
地摊铺路练就“百万富翁”
记者见到林小冬时,她刚从安徽赶回温州参加一场关于“温商回归再发力大讨论”的电视节目录制。林小冬说,自己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有成就以后带着父母走出去发展,让家里可以烧上煤气灶,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她想回家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12年,林小冬签署回乡投资意向,计划总投资20个亿,回乡建设一个旅游文化产业度假村,希望家乡泰顺的山水风光为更多人所知晓。地摊铺路练就“百万富翁”19岁,是青春年少最好的时光,当有人泡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憧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当有人躲在父母为他们筑建的温室里享受这和风煦日时,林小冬已经开始接受社会这座大课堂的风雨洗礼。
那一年,为了不让父母上山砍柴、下地插秧的辛苦养家,她一直在寻找着赚钱的契机,于是和姐姐一起外出打拼,来到了厦门。鼓浪屿上清新的海风吹走了她心中的阴霾,也为她送来了商机。游荡了几日,她观察到有很多外国游客会在岛上买东西,忽然心中一动:“我卖的东西肯定比那些小贩更好看,这个可以尝试一下。”果然,生意很好做。
自1994年开始,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林小冬一直在厦门鼓浪屿的旅游景点区摆地摊,卖鞋子和服装。她接待的顾客大多数都是从香港、台湾、新加坡来的游客,他们大多出手大方,林小冬的货也卖得颇为畅销。丰厚的利润让她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人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挣将近4000美金,三四年间,林小冬靠在鼓浪屿摆摊子累积了百万的资产。
华丽转身造就商业地产传奇
1997年香港回归,带着“百万富翁”的头衔,林小冬回到家乡,投资一百万开了一家1000多平方米的超市,打算过上富贵闲人的生活。然而此时,她又一次觉察到,开超市并非她的菜,不到两年就转让出去了。这之后,林小冬跑遍了长三角城市考察市场。从小爱美的她喜欢时尚,不仅为了谋生,也为了爱好,她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服装生意,并自信自己的服装品味一定会得到大众的认可。最终,她选择了合肥,这个她完全陌生的城市,从此她要在这里赤手空拳闯天下。
2000年,安徽合肥下起那一年的第一场雪,林小冬哭了,她深深觉得,外面再好,没有家乡好,那时开始她就想着:总有一天要回到家乡发展。
对于现在流行的“女汉子”一词,林小冬评价自己“一点都不汉,我也挺弱的。”大山里走出的她说,虽然自己是个比较感性的人,感动时会哭,伤感时会哭,想家时会哭,低谷时却决不会哭,因为“大山里面有拐弯,也有上坡和下坡,低谷的时候没时间悲伤”。
在合肥起初的发展,林小冬的服装因为高端的定位而“做不起来”,业绩也并没有如她预期般理想。虽然库存里的衣服塞满了林小冬的床底,轻描淡写的一句“没关系,不做服装还可以做别的,今天失败了,明天还可以挣钱。”就把过往的不美好翻页了。
2004年,林小冬从商场撤出,决心重头再来。她买下三间门面,打算做服装批发生意。但生意未起,她却先行闻到了商业地产的诱人气息。“用50万每间的价格拿下的商铺,几天后,有人出60万要买”,如此一来,林小冬发现了商业地产这块商机。于是她彻底不要做服装了,开始转向商业地产。
一念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她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将名下所有房产和值钱的东西悉数变卖,可以说是押上了身家性命来做这件事。这一回,虽然家人也有担心和质疑,但林小冬的坚定决心最终说服了家人。她筹措了几百万保证金,和一位关系甚好的姐姐合伙买断了旺城大厦的销售权,统一招商、销售。不久,她们便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林小冬投身商业地产的第一个项目,骄人的成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的机会。2006年的巢湖恒生阳光城、2008年的定远阳光商业广场、2009年的安粮蓝寓、2013年的安粮城市广场……一个又一个商业项目接踵而来。2004年的这次华丽转身,也让更多的合作伙伴慕名而来,使她从一个卖服装的小姑娘成长为企业领头人,同时造就了一个商业地产的传奇人物。
伴随地产事业的蒸蒸日上,林小冬成立了安徽林氏投资集团。公司的业务也横跨房地产投资、开发、重组、收购、代理及旅游地产、生态农业、商业贸易、文化传媒、网络科技等业务。目前,集团已经在浙江、安徽等地成功开发、运作了数十个大型商业及住宅综合性地产项目,总面积超过数百万平方米。
地产业涵盖商业地产、星级酒店、高档别墅、住宅地产、商务公寓、写字楼等产品类型。同时,集团也是安徽省工商联(总工会)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服装商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浙江商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民间投资商会副会长单位、合肥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浙江省泰顺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单位。衣锦还乡成为回归“领头雁”做为浙商、温商的代表,林小冬始终秉承温商创业精神和服务宗旨,“弘扬温州文化,团结温州商人;服务两地经济、促进共同发展”。如今,她又抓准时机,投身温商回归的浪潮。
林小冬希望温州能聚集更多的商业精英,不仅是温商,有机会她会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带来温州投资发展。家乡泰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且养老、旅游、文化产业也是国家所支持的。她计划2016年将在外的所有项目收紧,全力回乡投资发展。
林小冬占地近九千亩的“胜利旅游休闲度假村”计划2016年启动,2018年投用。度假村里有山水风光,有树林果园,还有寺庙养老,寺庙中将有300多间房间出售,人们居住在这样的旖旎风光中享受晚年,闲时可以采摘水果、修剪花草,过世后度假村直接提供殡葬一条龙服务。
林小冬说,“胜利旅游休闲度假村”作为一项长久的投资计划并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她会把盈利再次投入度假村发展。她说,“家是不能忘的,家,永远是家。”
?林小冬:女人的成功靠灵感
谈及如今在商业地产上的一路恢弘,论及未来对充满“林氏”风格城市综合体的美好规划,忆及过往拼搏创业时的峥嵘岁月,林小冬那如玉的面容变得严肃而意气风发,仿佛她那身似火如焰的红裙。
5月7日,一个微雨濛濛的人间五月天,我们初次见到林小冬。
空气中氤氲着湿漉漉的水汽,将整座城市染成了天青色,而身着一袭猩猩红修身连衣裙的林小冬仿佛一簇火焰,划破这卷暮春烟雨图,带着盈盈笑语款步而来。
黑发如瀑,自然又慵懒地披在双肩;墨如漆的双眸,是张爱玲笔下那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她无疑是美的,是那种江南小令里走出来的小家碧玉的美,是白月光似的清与浅,如玉的温润。她会巧笑倩兮,“我是属于可爱型的”。
然而,谈及如今在商业地产上的一路恢弘,论及未来对充满“林氏”风格城市综合体的美好规划,忆及过往拼搏创业时的峥嵘岁月,她那如玉的面容变得严肃而意气风发,仿佛她那身似火如焰的红裙。
从摆地摊做起,贩过鞋、卖过衣,林小冬有着温州商人吃苦肯干的创业精神;亏本、失败、从头再来,同时她又散发出女性身上如水般至柔而刚的坚韧;开超市、买商铺、投身商业地产,她的每一次抉择似乎都在证明她的慧眼独具。
有人在仰望着她的成功,有人想效法她的成功,而她却轻易将之归功于“灵感”二字,“男人的成功靠智慧,女人的成功靠灵感”,这种自信自她口而出,言凿凿、坦荡荡,明明近乎自负了,却教人听之欣然,仿佛那是理所应当。
柳暗处,勇者胜
林小冬最早来到安徽,可以说是命里注定。
2001年那会儿,林小冬的朋友们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的服装品牌代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林小冬看在眼里,也动心了。她打小就爱美,喜欢时尚,她自信于自己的服装品位一定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她也坚持做事业要“爱一行干一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也为了爱好”,于是她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服装生意。
“当时那些品牌在长三角地区的每个省份几乎都有代理了,只有合肥没有,所以就来合肥了”,她笑说,那时甚至都不知道合肥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
于是,带着打开合肥市场的美好愿景,林小冬只身前往这座对她来说完全陌生而未知的城市。
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来合肥的时候,下了一场漫天大雪。大约是寒冷唤起了她内心深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茫然,这对于十几岁就敢赤手空拳闯天下的林小冬来说是十分少有的。她为此流过泪,最终却并没有退缩。
彼时,林小冬已顺利地拿到了红番茄、青衣人等几个品牌的合肥代理权,开始大刀阔斧地进驻位于淮河路步行街的商场。
然而,成功往往是不能复制的。虽有朋友们在各地代理这些品牌的成功案例在先,但林小冬却忽视了城市差异性这一重要元素。
“我做的这些品牌都很高端,价位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当时根本没有大众消费的理念,总觉得只要我喜欢,消费者肯定也会喜欢,但事实上,他们大多数的消费水平可能达不到”,因此,林小冬的服装因为高端的定位而“做不起来”,业绩也并没有如她预期般理想。
在做服装代理的那四年里,库存的衣服一件一件塞满了林小冬的床底,也挡住了她前进的道路。
可林小冬的字典里没有“隔夜愁”这个词,“没关系,不做服装还可以做别的,今天失败了,明天还可以挣钱”,此时端坐在沙发里的林小冬将那段并不美好的当年轻描淡写,眼角眉梢噙着淡然的笑。
2004年,林小冬从商场撤出,决心从头再来。
对于有准备的人,机遇哪怕是从犄角旮旯里钻出来的野草,也会被她紧紧抓牢。其时,她买下三间门面,打算自己做服装批发,但生意未起,她却先行闻到了商业地产的诱人气息。
“我用50万一间的价格拿下商铺,几天后,有人出60万要买”,如此一来,林小冬发现了商业地产这块商机,于是彻底不做服装了,开始转向商业地产。
这时候,机会也恰逢其时地降临了。据林小冬回忆,当时在合肥市三里庵开发的旺城国际大厦,招商情况并不乐观。林小冬得知后,心想,自己的人脉那么广泛,为何不把这个“盘子”包下来做呢?
一念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她拿出了所有积蓄,并将名下所有房产和值钱的东西悉数变卖,可以说是压上了身家性命来做这件事。这一回,林小冬的孤注一掷激怒了家人,“他们不同意我这么做,甚至跟我翻脸了”,但是林小冬却说,她决定的事情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她筹措了几百万的保证金,和一位关系甚好的姐姐合伙买断了安粮国企开发的旺城大厦的销售权。不久便赚得盆满钵满。
彼时连她自己也不知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一股想要撞一撞南墙再回头的执拗与勇气,甚至如今,她也会用“胆子太大了”来形容自己。“不行就从头再来嘛”,她保持着一贯的乐观。
这是林小冬投身商业地产的第一个项目,当时与合作伙伴们共同积累了可观的利润。面对初出茅庐就取得了这空前的成功。她笑说,“这全靠我的灵感,还有运气”。
林小冬似乎十分信赖她的灵感,在采访中她不断提及这个词,“男人的成功靠智慧,女人的成功靠灵感”,她这样总结道。
2007年的巢湖恒生阳光城、2009年的定远阳光商业广场、2011年的安粮蓝寓,2013年安粮城市广场……一个又一个项目接踵而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不仅让林小冬对她的“灵感说”更加笃定,也让更多的合作伙伴慕名而来,“我从一个小姑娘一下子就变成了企业领头人”。
2009年,在她的商业地产事业士气如虹的当口,林小冬在香港注册了新温商投资集团,今年上半年,企业也将更名为林氏集团,营销策划+销售代理+招商运营管理这种极具“林氏风格”的商业地产模式也逐渐形成。
几个项目做下来,林小冬有了资金,便开始自己投资房地产开发,而不仅仅是项目的包销和运营管理。此外,林小冬更是将眼光延伸至酒店投资和旅游地产。
2011年,林小冬拿下肥西麦肯希酒店的投资项目,并找到了安徽仙满楼餐饮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张燕华进行专业化的合作,“这是一家集餐饮、娱乐、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在肥西可以说代表着最高品质的酒店”,据林小冬介绍,肥西麦肯希酒店于5月25日剪彩开业。
林小冬说,商业地产是企业的灵魂,商业管理是她的梦想。目前,她正在谋划一盘庞大的棋局。
“接下来,我要做一个安徽省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林小冬胸中自有一番丘壑。她分析说,在长三角地区,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差异性的定位,“上海是一座金融城市,浙江是工业大省,南京则为文化古城,安徽是农业大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安徽这个农业大省做到中国的‘领头羊’,并能够闻名世界”。
“我的这个市场,有1000亩以上的占地面积,物流单提、冷藏单提、产品展示单提,产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依次分割开来,有水果一条街、蔬菜一条街、水产一条街……也有新疆一条街、海南一条街、山东一条街……我还要在中间建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有产品展示会,也有酒店接待;环境上,要避免脏、乱、杂,常年恒温,禁止机动车出入,服务人员一体化管理……”林小冬介绍说,这是一个集旅游、购物和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综合体农副产品市场,而不是单一的农贸市场。
林小冬一边向记者叙说着她心中的那幅蓝图,一边用双手不断地比划着,眼中有一闪而过的精锐,整个人像一柄利剑出鞘,满是遮不住的光芒。
“不批评”主义
对于中国的商界而言,浙南的温州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所在。中国最早的贸易商人、最早的专业市场和最初的股份制企业,几乎都诞生于这里。坊间甚至曾流传一种说法,将温州商人比作“中国的犹太人”,自小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温州人能吃苦耐劳,且胆大心细,他们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而出生于温州泰顺县的林小冬正是其中之一。
19岁,青春年少时最好的时光,当有人泡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憧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当有人躲在父母为他们筑建的温室里享受着和风煦日时,林小冬已经开始接受社会这座大课堂的风雨洗礼。
那一年,为了不让父母上山砍柴下地插秧辛苦养家,她一直在寻找着赚钱的契机,于是和姐姐合伙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小饭馆。
然而,不久她便发觉到,饭馆这种地方最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地。渐渐地,林小冬开始受不了这种市井之气,也做不来虚与委蛇那一套,“忽然间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窟窿里,爬不起来。也许因为那不是我喜欢的行业,做不来”,于是不到一年,她便将饭馆盘了出去。
之后,林小冬带着因创业失败而酿成的不佳情绪外出旅行散心,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厦门。鼓浪屿上清新的海风吹走了她心中的阴霾,也为她送来了商机。
游荡了几日,林小冬观察到有很多外国游客会在岛上买东西,忽然心中一动:我卖的东西肯定比那些小贩卖得更好看,这个可以尝试一下。
商人们似是与生俱来都有一股说干就干的好摆。自1994年开始,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林小冬一直在厦门鼓浪屿的旅游景点区摆地摊,卖鞋子和服装。
她接待的顾客大多都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来的游客,他们大多出手大方,林小冬的货也卖得颇为畅销。“我拿一件货20到30块,80甚至上百块就能卖出去,这样下来一天就能净挣1000多块钱”,丰厚的利润让林小冬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最多时候,一个月林小冬挣了将近4000美元,三四年间,林小冬靠在鼓浪屿摆摊累积了数百万的资产。
1997年香港回归,带着“百万富翁”的头衔,林小冬回到了家乡,投资了一百万开了一家占地一千多平米的超市,打算过上富贵闲人的生活。然而此时,她又一次觉察到,开超市如开饭馆一样,并非她事业盘里的菜,用林小冬的话说,这次她没了灵感,“超市并不好开,也许是不适合我,不到两年就转让出去了”。
林小冬认为她用灵感获得成功,却也不惧失败,因为对于失败,她有着最底线的把控。“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会预先想到最好的和最坏的后果,如果最坏的部分我能接受,这件事就可以做下去”,林小冬说,“最差的一步是一无所有了,那我也随时可以重头开始,我还年轻嘛,怕什么?”
林小冬在管理企业时有一条特殊原则,那就是“不批评”主义。“他们犯了错,我从不批评,但必须得让他们意识到错在哪里”,“我把我的员工当成我的孩子一样”,林小冬似乎很享受严母式的管理模式,让员工们既敬她又怕她。
明年,林小冬即将迎来她的“四十不惑”。她却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大约是她从来活得通透,从来清楚自己要什么,她有这方面的“灵感”。
林小冬坚信,只有准确地坚持,“不能一味的一根筋”,才会取得圆满。
她的面容依然如明月般姣好,相由心生,大约只因岁月并不曾在她心上留下痕迹,“不管20岁也好,30岁也罢,或者现在快40岁的时候,对我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差别”,林小冬说,她70岁的时候应该是最美的,哪怕白发苍苍、哪怕耄耋老矣。
“那是一种自信与自豪的和谐美”。
欢迎大家加入地摊同行部落唯一官方群:37415599,一起探讨摆摊经验!
作者:
纯白色的记忆
时间:
2017-2-22 06:19
我也是摆地摊的,有空咱交流交流
作者:
忠于你深情
时间:
2017-3-9 13:23
加油吧,住楼主生意越来越好!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斑驳的过往
时间:
2017-8-6 13:23
遇到好地摊网对摆地摊帮助非常大,我会一直常来的,希望老大多出点赚快钱的地摊项目,或者好卖的产品
作者:
辉煌
时间:
2017-9-24 21:57
很有感触,看到头了!
作者:
青涩少女
时间:
2017-10-7 11:59
对新手最大的问题的分析,太实用了,谢谢!
欢迎光临 爱摆中国 (https://aibai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